大豆怎么提高产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良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推广净作、旱地分带轮作、…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的高产优良品种;适时早播,合理密植,推广净作、旱地分带轮作、和与花椒、茶叶等作物间作种植模式;配方施肥,做到施足底肥,看苗追肥,增施钼肥;加强病虫害综合防治。

 

1、选用品种。

因地制宜选择增产潜力大、株型好、抗性强、内在及外观品质好的大豆品种。

 

2、种子处理

精选种子:播前进行种子精选,剔除病种、虫食粒、秕粒及杂质等,在播种前选晴天连晒2-3天。

药剂处理:用大豆种衣剂按药种比1:75~100包衣;防治孢囊线虫、根腐病和根蛆可用35%乙基硫环磷或35%甲基硫环磷按种子量的0.5%拌种;防治大豆孢囊线虫可用种子量2%的大豆根保菌剂拌种,同时兼防根腐病。

 

3、适时早播。

春大豆播种期正值低温多雨季节,播种过早,受低温、渍水影响,造成烂种、缺苗;播种过迟,营养生长期缩短,产量降低。根据我县气候特点,900米以下区域,大豆在4月上、中旬的雨前或雨后及时抢墒播种;浅播浅盖,避免种子入土过深而出土困难。

 

4、合理密植。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间作、净作等栽培模式,按瘦薄地宜密,肥地宜稀的原则:合理密植,规范化栽培。

净作:行距30~33cm,窝距23~27cm,每亩8000~10000窝,每窝播4~5粒,留3~4株苗,每亩保苗2.4~3.0万株。

间套作:6尺开厢模式:3尺种3行大豆,行距33cm,株距23-27cm,密度为3700-4000窝/亩,保苗0.8-1.2万株/亩;

5尺开厢模式:其间2尺套种2行黄豆。行距33cm,窝距23cm,密度为3500窝/亩,保苗0.7万株/亩;

大豆—花椒间作:花椒行间套种6—7行大豆,大豆行距30~33cm,窝距23~27cm,每亩5800窝左右,每窝播4~5粒,留3~4株苗,每亩保苗1.7万株以上;

大豆—茶叶1.5m间作:茶叶宽带1.1m根据品种套种2—3行大豆,大豆行距30~33cm,窝距23~27cm,每亩4000—4500窝,每亩保苗1.2万株以上。

 

5、施足基肥,看苗追肥。

大豆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土壤中的氮、磷、钾再加上根瘤菌固氮,都不能满足高产要求。因此,必须遵循“有机无机结合,施足基肥,看苗追肥,增施钼肥”的施肥原则。

基肥:一般大豆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磷肥25-30公斤,钾肥5公斤混匀一次性施入或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配方复合肥40kg。

追肥及化控:在大豆花荚期看苗亩施4~8公斤尿素进行追肥。个别长势较差的地块,可进行叶面追肥。大豆花期如生长过于繁茂,有倒伏倾向时,可喷施多效唑、矮壮素,促进大豆矮化,平衡生长。

 

6、田间管理

(1)苗期管理

大豆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如发现有出苗不好、缺窝断行应及时结合间苗进行补苗,补苗应在下午4时后进行,豆苗1~2片复叶全展时间苗,三叶时定苗,去掉弱苗、劣苗,保留壮苗。

(2)及时中耕除草

在苗期及时中耕除草与清沟排水,第一次中耕在苗高10cm时进行浅锄,以松土除草为主;第二次中耕在苗高20厘米左右开始分枝时深锄10cm,并适当培土,以防倒伏。封行前停止中耕,以后有杂草应及时拔除。

 

7、防治病虫害。

病虫害防治均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重点防治花叶病毒病、细菌性叶斑病、霜霉病、锈病以及豆荚螟、豆杆蝇、豆蚜等病虫害,在大豆生长过程中要加强病虫发生的监测,根据各种病虫发生及为害习性和监测情况,及时制定预防措施,施用高效、低毒农药及时防治。

 

8、成熟收获。

茎、豆、叶黄落,豆荚黄褐色时,应抢晴天及时收获,以防裂荚掉粒。收获后及时晒干、脱粒、入库。

 

关于作者: 农业科普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