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棒子顶部长出天花(雄穗),或直接变成雄穗,不能结实的的怪象!形成原因是什么

近年,玉米田间不时看到有的植株天花结玉米粒或变成玉米棒子(果穗),而棒子顶部长出天花(雄穗),或直接变成雄穗,…

近年,玉米田间不时看到有的植株天花结玉米粒或变成玉米棒子(果穗),而棒子顶部长出天花(雄穗),或直接变成雄穗,不能结实的的怪象,尤其在鲜食玉米田块较为常见,对此我们当地农户还美其名曰“两性穗”或“阴阳穗”。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玉米为什么会出现“两性穗”?这对玉米产量有没有影响?主要引起“两性穗”的因素有哪些

玉米棒子顶部长出天花(雄穗),或直接变成雄穗,不能结实的的怪象!形成原因是什么

一、玉米“两性穗”原因和对产量影响

玉米虽是雌雄同株,但却是异花授粉(既能以自己顶部花粉授精,也能利用其它植株花粉授精结实)作物。通常玉米雄花(又称雄穗,农户称天花)长在植株的顶端,雌花(雌穗,农户称玉米棒子)长在植株中下部的叶腋里。

一般早、中、晚熟玉米品种分别第9-10片展开时,玉米的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通常在雄穗小花原基的基部会分化出3个雄蕊原基,中间一个雌蕊原基。

如果在幼穗分化生长阶段遭遇不良环境或生长条件时,雌雄穗分化受到影响,有的玉米植株雄穗上的雄蕊原基停止伸长或进程缓慢,而雌蕊原基则会刺激发育而形成籽粒,若整个雄花的小花都发育成籽粒,就会直接在植株顶部长出玉米棒子来,若只是部分小花发育成籽粒,就形成天花上结玉米粒的现象。

简而言之,玉米出现“两性穗”,是幼穗分化期间雌雄蕊生长发育受阻,刺激雄雌蕊发育引起,一般多为个别现象,产量影响不大,若雌穗直接变成雄穗的返祖比例超过2%会减产较大。

二、诱发玉米“两性穗”的主要原因

玉米出现“两性穗”主要是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即雌雄穗的小花分化期间遭遇不良环境或生长条件使正常发育受阻引起,因此诱发形成的主要因素为:

1、品种因素:

品种种植时间过长,尤其自留种种植,一般会因为品种退化,加之不良环境等影响时会容易引起玉米返祖现象,并增多。一般鲜食玉米发生多于普通玉米。

2、气候因素:

一般在大喇叭口期出现18度以下低温冷害、3-5天38度左右高温热害或阴雨寡照天气不良影响,加之品种退化,长势较弱抗逆性较差品种叠加影响时,容易引起发生。因此一般春玉米发生多于夏玉米

3、栽培管理因素:

播种偏早,低温影响。像3-4月播种较早的甜糯玉米,若在玉米大喇叭口期遭遇低温倒春寒影响时,通常其分蘖较大的植株上发生多于主茎。玉米大喇叭口期前后出现土壤干旱或积水影响,加之品种出现退化等因素叠加影响发生。

4、病虫为害因素:

主要是大喇叭口期前后病虫为害使玉米植株生长发育不良时利于发生,比如像玉米螟、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褐斑病等在玉米大喇叭口期为害严重时也会为引发“两性穗”创造有利条件。

三、玉米“两性穗”防治措施

当前大田玉米“两性穗”多为个别发生,一般发生后没有必要采取措施,但在今后生产上做好“两性穗”预防,降低田间发生概率和株率还是必要的。

针对玉米“两性穗”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要以防止品种退化为基础,结合栽种管理,避免不良环境影响,是能有效控制发生为害的。

1、选用优质杂交种,适期播种。

对于杂交玉米种,不能宜自行留种,宜选购审定通过适宜当地栽培的品种,一般可以有效防止品种退化引起“两性穗”等,使玉米出现减产。春玉米不宜播种偏早,尤其生育期较短的鲜食玉米等,防止低温倒春寒对幼穗分化影响而诱发“两性穗”

2、加强大喇叭口期前后的水肥管理。

玉米拔节后,需肥需水量大,要注意保持水肥充足,供应均衡,尤其在早中晚熟品种玉米的8、9、10片叶展开后要及时追施玉米穗肥,通常玉米高产田块穗肥宜占总追肥量的60%-70%左右(拔节肥20-30%攻粒肥10%),并以速效肥为主,比如穗肥一般亩施尿素30-40斤,但是对于土壤肥力偏低,基肥不足,苗期长势不会的则要多施拔节肥,少施穗肥。田间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85%,干旱时要及时浇水,雨多则要及时排水,防止田间水分不适影响幼穗及其小花分化等,进而诱发。

3、加强病虫害防治。

玉米拔节后至抽穗前,要重点防治好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叶斑病、褐斑病和玉米螟病虫害防治。

四、田间发现两性穗防治措施。

对于雄穗返祖结籽或长玉米棒的情况,不用采取措施;对于雌穗整体变为雄穗情况,宜早发现早清除,一般宜在晴天上午进行人工剪除,即可有效减少田间养分消耗,又利于其它果穗的快速萌发受精结实,有条件的,大面积发生时还要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更好。

关于作者: 农业科普君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